溥仪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其它帝王不可能经历的人生。从九五之尊到一介平民,他比谁都更适合用于“跌落神坛”这个词。
年,日本战败,溥仪被苏*逮捕,之后还作为证人在东京审判庭上出过庭。在苏联被关押了五年后,年他被押送回国内,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在苏联关押期间,溥仪享有特殊待遇,改造并不彻底。在成为战俘前,生活起居都是皇帝级的待遇。成为战俘后,在苏联五年的日子,他身边还有弟弟溥杰、侄子小秀、小固、小瑞以及岳父荣源等人,这些家族亲人都自觉自愿地以臣仆的身份服侍他,为他端饭,铺床叠被,穿衣洗脚,口上虽然不再称“皇上”,但在行动上一点没变。
改造中的溥仪
回到国内后,为了彻底改造溥仪,管理所将他和家族成员分开,安排他与其他伪满战犯住一起,“皇帝”马上就遇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曾遇到的日常“难题”:他不仅要自己端饭,整理床铺,穿脱衣服,洗脚、洗衣服,而且还要和别人一样去轮流值日,打扫房间也就算了,甚至还要提马桶。
起初,溥仪认为,这是管理所故意为难他,让他难堪,他们明知道这些事情他从未做过,也不会做,还要偏偏让他去做,以致他为此出了不少丑。自己还没穿好衣服,别人已经去跑操了,自己还没洗漱完毕,别人已经开始吃饭了。他为此感到很是苦恼,又感到自己很无能,为自己事事落后于人而痛苦。
审判庭上的溥仪
每每此时,管理所的同志就给他做思想工作,循循善诱地引导他认识过去,鼓励他好好改造,争取做个新人。与此同时,管理所还常带着溥仪一行伪满洲战犯到东北各地参观工厂、矿山、农村、学校等地,让他们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权和种种罪行,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治教育。
年,溥仪见到了七叔载涛,那时载涛已经69岁了,也是溥仪嫡亲长辈中仅存的一位长者。他们已经十几年未见了,载涛对溥仪说了一番话,对溥仪触动很大。
他说,新中国成立后,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也都各尽所长,生活很幸福,青年一代也积极为建设新中国积极贡献力量,他这个“皇叔”还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全国*协委员,多次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和国家领导人。
溥仪和众弟妹合照,前排5人左起分别是六妹韫娱、四妹韫娴、四弟溥任、五妹韫馨和七妹韫欢,坐在最中间的是溥仪,溥仪身后左侧为二妹韫龢、中间为二弟溥杰,右侧为三妹韫颖
毛主席嘱托载涛,让他来看看“皇上”,从此以后,溥仪的变化就很大了。由于完全被削职为民,放下了皇帝架子,所以改造效果也出奇的好。在进行了为期将近十年的劳动改造之后,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进行了七次特赦,第一次特赦在年12月4日。为庆祝国家成立十周年,对于经过一定期间的劳动改造,确实改恶从善的三类人员实行特赦。
首次特赦高达一万多名,其中就包括曾经的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此外还有不少老蒋集团曾经的高级将领,如王耀武、杜聿明、郑庭笈、陈长捷、宋希濂等。
溥仪父亲载沣和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照片
溥仪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在第一批的特赦名单里,他甚至认为自己罪孽深重,根本不可能被特赦。所以,当他接到特赦通知书时不禁痛哭失声。
他曾经感慨地写道:“我由一个封建反动的皇帝变成一个平常的劳动者,由*变成人,旧的爱新觉罗·溥仪已经死亡,今天是一个新生的爱新觉罗·溥仪”
被特赦后的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写道:特赦释放,对于一般囚犯来说,意味着和父母子女的团聚,但这却与我无太大的关系。他的父母都已去世,最后一个妻子也与他办了离婚,所以从精神层面,他认为自己是没有家的。
他说,特赦对他而言,就是得到了做人的资格,开始了真正有意义的新生活。不过在他见到了自己的亲人,随着新生活的开始,他逐渐感受到了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家”。
十二月九日,他回到了别离三十五载的故乡--北京。他见到了十多年不见的五妹韫馨和二十多年不见的四弟溥任,他们喊他“大哥”。溥仪说,这样的称呼在他的前半生中,妹妹弟弟从来没有这样叫过。这一称呼让他感受了自己的家族也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始了第二生命。
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北京植物园,开始了每天半日劳动、半日学习的生活,也就是半工半读,为将来走上其它岗位做准备。
年3月,溥仪进入全国*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成为一名文史工作者。年五月,他和自己的最后一任妻子建立了重生后的新家庭。年,他担任了全国*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溥仪与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
也就是在年,经周总理批示,邀请北京的文史馆员们去南方参观游览,让他们看看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参观团的主要成员有:溥仪和他的弟弟溥杰,杜聿明、宋希濂、范汉杰、王耀武、廖耀湘、康泽、沈醉等40人。
参观园的行程路线为: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和上海市,行程约有一万两千公里。
溥仪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下江南,他显得异常激动,在火车上时不时地走来走去,激动之余还写了一首诗:
一望无际的祖国大地,
锦绣如画的林野山河。
五星红旗处处飘展,
万户千家喜笑高歌。
我们热情歌唱,歌唱共产*,
歌唱毛主席。有了你们的正确领导,
才有幸福快乐的新中国。
在他的家族当中,康熙和乾隆都是出了名的爱“巡游”,康熙和乾隆都曾六下江南,而他自己却是一次也没去过的。如今有机会一睹江南的风采,内心的感受还是颇为复杂的,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再说说杜聿明,他是*埔一期生,也是老蒋的爱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远征缅甸、印度与日*作战。在国共双方的三大会战中,也参加了辽沈和淮海两大战役,尽管有冲突与对立,但不可否认,他的个人历史也是辉煌的。
在他刚被俘时,有过两次自杀未遂,而且身体也不太好。*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他进行了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将他原来的脊椎炎、肾结核、肺结核以及胃溃疡都得到了治愈。同溥仪一样,他在被俘也进行了改造。
但是对于特赦,杜聿明也认为不可能有他。解放初,对于如何处置像他这样的战犯,曾有不少人提议将他们判处死刑。但从统战*策的层面出发,周总理宣布要改造战犯,做到一个不跑,一个不死,将来也可以考虑一个不杀。
不过,同与溥仪一样,杜聿明也在第一批名单被特赦了。所以,杜聿明同溥仪等人下江南,他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激动。只不过*人出身的杜聿明,思想包袱要比溥仪轻得多。对于此次江南之行,被喜欢舞文弄墨的沈醉戏称为“帝王将相参观团”。
他们一行人的第一站为南京,刚到南京火车站,溥仪就泪流不止了。曾经的帝王,万人之上,如今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来到江南,尽管他接受了现在的自己,但曾经的历史又是不可改变的,他的祖先康熙乾隆的确曾多次巡游江南,那时的情景不可复制,如今的他或许更多的感慨来自于时间的变迁。
参观团的江南大合照
来到南京,中山陵是不可不去的。溥仪的妻子李淑贤也同行,到了中山陵,李淑贤有些不舒服,就说在外面等他们,溥仪原本也打算留在陵外陪她。但杜聿明和宋希濂提醒他说,别人可以不去,你怎么能不去呢?
溥仪马上意识到他敏感的身份,作为末代皇帝,到了中国民主社会之父的陵前,肯定应去拜祭,其中的意义重大。溥仪搀扶着夫人一起爬上了中山陵,同众人一起对孙中山先生的坐像雕塑鞠躬致意。
同时,他又很惭愧,当时是孙中山先生同意优待清朝皇室的,但他后来却沦为了日本人的傀儡帝王,自感辜负了孙中山先生的希望,于是,他流下了忏悔的眼泪。
之后,他们一行人又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当他看到那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烈士们时,他又忍不住落泪了。当时的气氛有些尴尬,因为雨花台还有一个乾隆御碑的景点,就在此处。
对于溥仪的屡次落泪,杜聿明是无法理解的,*人出身的男人果然只流血不流泪。
参观团一行人在南京逗留了五天,先后参观了明孝陵、梅花山、灵谷寺、夫子庙、中山陵、雨花台和总统府等各大景点,此外还有南京的不少公司,以此让他们感受新中国的建设氛围。
当然此次出行,革命圣地井冈山是必须去的,溥仪参观有感,又做了几首新诗表达他对红*的崇敬之情。在参观毛主席旧居时,参观团成员看到了毛主席当年的“读书石”,溥仪对此肃然起敬,觉得这块石头来历不凡,仔细研究了一番。
杜聿明见他虔诚的神态,便说,不妨上去坐一下。溥仪连忙说,我怎么能像毛主席一样坐上去呢?旁边的讲解说,石头是坐不坏的,来参观的人都喜欢在上面坐一坐。
溥仪听了还是有些犹豫,他认真的说,别人归别人,可我却是不能的。溥仪始终觉得自己是个有罪的人,所以他觉得他不能像所有人那样,和他们平起平坐,或许这是他对历史的一种愧疚吧。
这时,平日里善于活跃气氛的沈醉,诙谐地逗他说,您不是皇帝老子吗?溥仪马上一本正经地说,只有毛主席才是英明领袖。大家看到他一副着争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
身边的弟弟溥杰忙和他说,人家是同你开玩笑呀,你还当真啦!
可见,被特赦后的溥仪,随时随地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也是发自内心的敬重新中国。此次行程结束后,溥仪说,等回到北京,他要好好地向周总理做汇报,谈谈他在思想上的收获和体会。
也就在同一年,年底,溥仪病情恶化,年,溥仪因患肾癌过世,终年62岁,他的骨灰最终被葬入皇家陵园,人民给了他最后一份尊严。
他也真诚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民主,在游江南的日记中,他曾这样写到: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能出来游览参观!当时我也忍不住流泪说以前在日本人那里过的是蝙蝠式的生活,不见阳光不见人,现在是真正的自由,什么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