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点击上图,童年色彩斑斓
引言
儿童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体及生理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对结核分枝杆菌高度敏感,极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而发病。卡介苗接种不能预防结核感染和发病,但可以减轻感染后的发病病情,特别是减少重症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和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结核的发生。与成人结核病不同,儿童结核病几乎均是近亲感染发展而致。低年龄儿童活动范围小,传染源主要为患肺结核的成年人。
儿童结核病的危害
儿童感染结核后,大多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常被误诊为感冒或其它肺部感染,且常规的检查方法难以发现结核分枝杆菌,这就导致了儿童结核病发现延迟。儿童结核病例中,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甚至骨关节结核等肺外结核比成人多见,因不容易诊断,所以存在误诊、误治的情况。
儿童结核病可以引起孩子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易发生血行播散而导致结核性脑膜炎,其发病较快、进展迅速,极易发生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而结核性脑膜炎、骨关节结核、肾结核是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
儿童结核病自身特点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婴幼儿感染后发病常表现为重症结核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预后差;儿童可以有低热、盗汗、消瘦、体质不增、生长迟缓、食欲减退、咳嗽、咳痰、胸痛或咯血表现;多数小儿常常无症状,胸部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
机体高度变态反应性:多发生多发性浆膜炎、过敏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等,胸部X线表现为广泛病灶周围炎,使原发病灶不典型,呈大片状阴影,导致诊断困难。
淋巴系统广泛受累:全身淋巴结肿大(包括肠系膜及肠壁淋巴组织),以颈、纵隔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
有全身血行播散倾向:原发感染后在机体未建立特异性免疫力之前,原发病灶与淋巴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均可经淋巴管、血流进入血循环,发生早期血行播散,结核分枝杆菌到达肺外组织定居逐渐形成病灶,儿童肺外结核多见。播散的细菌大部分被消灭,少部分形成潜伏病灶,成为继发性结核内源性复燃的根源。
临床表现
轻者可无症状,往往因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经胸部X线检查发现。
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消瘦、生长发育迟缓等结核中*症状。年长一些的儿童可能有胸痛、咳嗽、咳痰,有时咳痰血或大咯血。而年幼小儿多为急性起病,体温可达39~40度左右,持续2~3周后转为低热,病情迁延不愈;有的患儿仅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支气管淋巴结结核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气道,出现喘息、呛咳、气促等症状。
体格检查: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肺内病变不成比例。病灶范围广泛或有空洞时,可有相应的体征。浅表淋巴结可轻度或中等度肿大。可有精神软弱、面色苍白,呼吸、心率加快。婴幼儿可见鼻翼扇动、口周发绀。肝脾可轻度肿大。此外,应注意有无高度过敏表现,如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和瘰疬性面容等。
胸部影像学表现
X线:肺内病灶因不同的肺结核类型(原发综合征、粟粒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和结核性胸膜炎)而异。肺内有典型的密度、大小、分布均匀的粟粒状结节阴影,提示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纵隔或肺门有肿大淋巴结对原发性肺结核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干酪性肺炎表现为肺部高密度阴影,其内有单发或多发空洞。浸润性肺结核病变性质多样或伴支气管播散征象以及空洞形成。
CT检查:有助于发现纵隔肿大淋巴结和常规脑部X线片不易发现的结核病灶、空洞病变以及早期粟粒影。
预防要点
出生后接种卡介苗
卡介苗是一种用于预防儿童结核病的减*活疫苗。卡介苗可明显降低儿童患结核性脑膜炎和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风险,对儿童肺结核也有保护作用。但卡介苗并不能完全预防肺结核的发生。
对HIV感染儿童或免疫缺陷家族史儿童,由于接种可能会导致疾病加重或者引发致死的BCG播散,不推荐进行卡介苗接种。
应保护儿童免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儿童结核感染的传染源往往来自家庭成员中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成年患者。及时发现和彻底治愈家庭成员中的肺结核患者,是避免儿童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关键。
对儿童开展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筛查
年幼儿家庭成员中如有确诊的肺结核患者,应及时对其接触过的孩子进行结核筛查。学龄期儿童在新生入学时要注意进行体检、结核筛查。
儿童结核筛查及预防性治疗的主要对象
(1)与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家庭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
(2)3岁以下未接种卡介苗但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儿童;
(3)任何年龄儿童、青少年PPD试验呈强阳性者;
(4)PPD试验新近由阴性转为阳性的儿童或2年内PPD试验硬结明显增加者;
(5)PPD试验阳性,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1个月者;
(6)HIV阳性的儿童。
加强儿童生活规律、膳食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A、D,注意身体锻炼,对增强儿童抵抗力都非常重要。
结核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