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标记的化合物,通过核素示踪技术,在生理状态下,从分子水平动态地研究机体该物质的代谢变化情况,细致地揭示了肾脏及肾细胞内代谢的内幕,这是其他技术难以实现的。
适应症(1)综合判断分肾的形态、功能和尿路通畅情况;
(2)肾血管病变的诊断;
(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病变部位鉴别;
(4)上尿路梗阻的诊断;
(5)肾脏术前精准评估分肾功能,选择手术适应症;
(6)移植肾监测;
(7)观察有无尿漏及膀胱输尿管尿液反流的判断;
(8)肾脏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应用1.肾功能测定(特别是分肾功能及分侧上尿路通畅的情况评估);其优点是不必作输尿管插管而能反映分肾功能。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征和原发性高血压等所致的肾功能损害,多累及双肾,故肾图表现为双肾功能损害。肾结核、部分肾盂肾炎、单侧肾动脉狭窄、肾肿瘤等常为一侧肾功能损害,肾图用于协助上述病变的诊断,确定肾功能受损的程度,以及对病程分期,指导及观察疗效均有重要帮助。特别指出的是ECT肾动态显像可实现分肾功能的评估,对于临床部分肾脏病变早期患者功能轻度受损及代偿期患者均有精准的评估价值。
2.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上尿路梗阻的诊断灵敏度约80-90%,当无合并肾功能损害时对梗阻的诊断灵敏度与x线静脉造影IVP相当,但当出现肾功能损害时,部分患者IVP不能显影,而只要有3%的残留肾功能,ECT即可显影。
3.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肾源性高血压有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肾实质疾病性高血压,若有一侧肾血流灌注不良、肾影较对侧明显缩小及肾实质内放射性清除延缓,则肾血管性高血压可能性很高,报道表明肾功能显像对之的真阳性率提高诊断正确率。
4.肾移植及摘除术前评估及术后监测ECT肾动态显像目前在国外已被列为行肾脏手术常规必检项目。手术前需准确评估患侧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健侧肾功能能否代偿,对于手术指针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是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排异反应,由于肾显像能全面地观察肾前、肾和肾后的各种情况,并且是无创性检查,在国外已被公认为肾移植的常规监测金标准。第一次检查是在移植后24小时内进行,结果基本正常表明移植成功,若在几小时内无灌注和功能表明移植不成功,应立即将移植肾取出;第2次在5~6天内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急性排异反应,以后视病情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治疗。
临床意义肾脏ECT对肾小球滤过率测定,指肾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血浆中某一物质的能力。通常以清除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推算出肾每分钟能清除多少毫升血浆中的该物质,并以体表面积校正。单纯以血肌酐反映GFR不够准确。临床上既往多采取留血、尿标本测定肌酐清除率的方法进行GFR的评估。正常值平均在±10ml/min左右,女性较男性略低。
肾脏ECT结果在肾小球滤过率意义,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约ml,故滤过分数为/×%≈19%。这一结果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入囊腔生成原尿。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功能的指标。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正常值,达到60毫升/分钟时目前就认为已经处于慢性肾衰疾病三期的状态,需要认真进行治疗。尤其是能提供分侧肾功能和分侧上尿路通畅的情况,能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应用价值肾脏ECT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以动态检查双肾功能的高科技诊断仪器,它的出现为临床对肾功能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精准的数据,同时为肾脏病的损害定位性诊断提供依据。
ECT双肾动态显像客观地反映了双肾和单侧肾脏的滤过率,双肾血管的灌注,双肾小球的有效血液供给,提供肾小管重吸收,浓缩稀释以及尿路是否通畅等一系列反映肾功能的可靠依据。同时还以肾图形式反映双肾功能变化及其左右差异。ECT双肾动态显像,可明显较临床其它诊断方法更早期发现、确诊肾脏病,精确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特别是精准评价分肾功能及状况,对治疗前后提供精准的数据参考,对肾病患者治疗起着不可缺失的作用。
双肾ECT动态显像为我们全息疗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疗效观察上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由于肾脏功能有很强的代偿能力,(正常情况下仅有40%的肾单位在工作),肾脏功能损伤50-70%,无任何临床症状,即使查血肌酐也不会升高,一旦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出现,此时肾功能大多已破坏90%以上。再者,各种肾脏病在临床治疗后,尿化验、血化验、肾功化验均转阴时,但肾脏内部的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恢复,甚至还在慢性进展。所以临床上仅靠血、尿检测是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肾功能变化的。
目前国外已有诸多临床研究表明:决定肾功能是否受损或受损肾功能是否完全恢复,单纯查血肌酐、尿素氮,查尿蛋白加号的减少或转阴,固然是好,但并非完全说明肾功能已全部恢复到正常。在全息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受损肾功能的变化来判断全息治疗的疗效。要客观准确地反映肾功能恢复与否,必须凭借ECT或肾图的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其价值不可替代。如果ECT上的肾小球滤过率或肾图上的功能曲线逐渐在恢复或正常,其临床上才能说明问题。故望广大医护人员和病人,应在全息治疗过程中多做治疗前后的对比,多观察ECT或肾图上的表现,客观地判断全息治疗的临床疗效。
医院核医学科
核医学科创建于年,已发展成为我省行业内业务开展较全的集核医学影像诊断(SPECT、PET/CT医院领先水平)、核素治疗(为我省第2家设有核素治疗病房的机构)、核素体外分析、甲状腺专科门诊于一体的医院规模要求及业务需求的二级临床综合学科。科室现有医、技业务人员11名。其中高级职称两名,中级职称两名,初级职称七名。
李万勋
科主任,武威市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甘肃省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核医学副主任医师。擅长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及其他核素治疗项目的规范操作。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篇、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篇,主持完成市级科研课题2项,以第一副主编参与出版《核医学质量控制与管理》医学专著一部。主持创建了临床核医学科,开展核素体外分析和体内显像诊断项目70余项,核素治疗项目7项。开展的每一项新业务都填补河西医疗技术界的空白。
陶雪梅
科室副主任,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甲状腺的常见病、多发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甲减等的诊断及治疗具有特色优势。擅长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核素治疗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核素规范化治疗。同时,对SPECT/CT体内诊断与报告发放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