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肿瘤,能树立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头脑对治疗的抉择至关重要。
事实上,也许因为癌症是致命性疾病,当事人往往六神无主,失去正常的思维能力,更何况大多数人没有基本的医学常识,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感觉切除肿瘤和割韭菜差不多,在哪里治疗差别不大,反正就是手术切除。比如肠癌,无非就是把有肿瘤的肠子切掉再接接起来嘛......于是采取和上街买菜的原则——就近治疗。另一方面,认为肿瘤一旦出现转移就是晚期,没有治疗价值,尤其是现代医学的化疗和放疗会让人受罪,不如选择姑息保守的治疗,比如传统医学。甚至把“与瘤共存”作为消极治疗的理由......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暂且不探讨第一种情况。力哥倒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二种情况下目前最前沿的理念和进展,先讲结论:肠癌即使出现了肝肺远处转移,也有一半的病人长期生存,其中的一半甚至能治愈。
大家都知道,肠癌一旦出现肝肺等远隔器官转移就属于晚期。过去的观念认为5年生存率往往不到10%,而且大部分是带瘤生存度过第5个年头,也就是没有治愈的情况。
近10年,晚期肿瘤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功的治疗除了不断提高治疗手段的效果、降低副反应外,更为关键的是挑选出合适的病例,在合适的时机,采取并不折不扣地落实正确的治疗手段。如何做到这点呢?就需要不同专业和亚专科通力合作、有机协调、科学统筹。于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多学科会诊制度,也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MDT,这是multipledeciplinaryteam首字母缩写。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方式是:来自十几个专科的专家就一个病种结合最新的治疗理念进行深入讨论,首先把病人分门别类(有望根治性治疗、有望转化后行根治性治疗、没有治愈机会但肿瘤进展缓慢、没有治愈机会但因肿瘤进展迅速出现症状等等),根据不同治疗目的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并监督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这些决策过程中,重视倾听病人的主观意愿和鼓励他们的主动参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位刚被告知罹患癌症六神无主的病人和家属往往会先找外科医生,因为老百姓的头脑第一反应就是手术切除肿瘤。于是好不容易挂上一个外科专家门诊,医生根据病人的主诉、体征和外院的检查结果,开具一些必要的检查,预约几天后检查,还要等几天才能有结果。然后再找回这位医生,TA可能一周就一次门诊喔。TA看了结果后,可能会说:“你可能不适合马上手术,先打个化疗吧,请挂化疗科医生的号......”。于是赶紧挂了一个化疗科,化疗科评估后认为肿瘤比较大,估计化疗短时间内无法起效,建议找放疗科医生是否可以在化疗基础上加用放疗。于是又等一周挂上放疗科医生的号,然后被告知放疗计划需要等两周才能完成。结果病人在门诊等了1个月还没有开始治疗。我深切理解病人和家属此时的心情,但无可奈何。其实医生和大家一样也很着急,但是传统就医的流程只能如此,因为里面涉及的专科和部门太多了。上一个部门没有结果和意见,下一个部门就无法形成合适的治疗决策。
于是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国际上和国内少数几所顶尖癌症中心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那就是打破传统的以治疗手段为依据的条块分割,改革为依据各个病种为单位进行医疗资源重组,以病人就医迅捷和维护其核心利益为目的,大力推行单病种管理制度和多学科会诊制度。
作为我院的三大国际先进的强势病种(鼻咽癌、大肠癌、肝癌)之一,过去20年,肠癌的多学科会诊制度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患者的一致肯定,率先成为国家卫健委指定的四个MDT示范基地之一,每周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兄弟单位的观摩学习。我院每周二下午都会汇集包括结直肠外科、肝胆外科、胸部外科、化疗、放疗、介入、生物免疫治疗等治疗专科,影像诊断、超声诊断、核医学影像科、病理科、分子诊断科、内镜科等诊断专科,造口护理、盆底康复、心理辅导等康复专科在内地十几个高级职称的专家,主要讨论晚期肠癌的诊治方案。免除了前述病人四处求医之苦,讨论结束后还会和病人家属当面商量沟通下一步治疗方案。真正做到“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的服务理念。
更令人瞩目的是,国家卫健委委托我院大肠癌专家执笔撰写《结直肠癌肝转移MDT实践指南》,成为全国MDT指导性文件。实践证明,我院肠癌肝转移病人的5年生存率接近5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甚至肝肺多发转移的病人也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远处转移并不意味着没有治愈的机会,更不应该放弃科学规范的多学科治疗而消极对待。50%的机会比起原来不到10%的5年生存率有了巨大的进步,为啥不为你所爱的人——你的父亲、母亲、丈夫、妻子争取一个活下去的希望呢?
当然,现实中也有一些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而无法获得这些先进的诊疗服务,我也时常要面对充满沮丧、焦虑和无力感却只能离去的背影,力哥不愿意把这份情绪通过互联网传播给你,相反地,我更希望你们能收到来自力哥的满满正能量的祝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