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在生活的泥泞中仰望星空,在秋风里像狗尾巴草一样平凡快乐”。这段话是余秀华近期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的文案。
自从上半年那场与90后男友的闹剧发生后,两个人在网络上相互攻伐,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开始互爆猛料。
试图让对方跌下悬崖,永远别想翻身,昔日饱受争议的恋情,就这样以一场闹剧结束。
在这场冲突中,喜欢余秀华的人夸她是真性情,是天才女诗人,不喜欢她的人,觉得她过于放荡不羁,总是出言不逊,有辱诗人身份。
脑瘫患者、诗人、言语粗鄙,键盘侠克星,这些都是余秀华身上的标签,如果抛开余秀华的诗歌水平,只讲她的情感八卦,是被人指着说“千万别学她”的失败范例。
如果我们跳脱出这种偏见,单单用诗歌定义她,作为一个残疾人,余秀华不仅实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诗歌领域,也造诣颇深,只不过关于她的八卦掩盖了她的才华。
作为一名农妇,一名脑瘫的农妇,余秀华能走到今天,到底经历了什么?被网友戏称低俗的余秀华,又是如何成名的?
悲剧的前半生
余秀华何许人也?
或许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那首成名的标题,《穿越大半个中国我去睡你》,很多事,可能上天一开始就注定了。
年,余秀华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出生的村庄与著名的横店影视城同名,这也是后来大家误以为她是浙江人的由来。
普通农民家庭出身,母亲在她出生时难产,双腿先出来,由于产期过长,导致她大脑缺氧,等出生之后,已经造成了永久性的脑袋,从此摇摇晃晃来到人间。
因为天生残疾,手脚不便,多余的时间只能用来思考和发呆,当思绪缠绵不休时,她只能借用一种方式来表达自我,诗歌,最简短,字数也最少的文学形式。
她中学时期就迷恋上了诗歌,进入新世纪,父亲为她买了一个巴掌大的按键手机,能聊QQ,能发空间,用来写博客,就这样,她一写就是十几年。
她在村子里是个异类,上学时,没有人愿意跟她做同桌,尽管她学习成绩很好,不仅如此,同学笑话她是一名怪物。
小孩子不懂事就罢了,上高中时,一位老师的玩笑话令她怒不可遏,果断选择了辍学,“你这种人,学习再好也没用,考上大学也没学校收你”,就这样一句话,深深刺痛了她的心灵。
可能正是这种嘲笑和周遭的冷眼相待,造就了后来余秀华动不动出言不逊,时常爆粗口的个性。
对于余秀华一意孤行的退学,父母没有斥责,毕竟对这样一个残疾的女儿他们也不能要求过多。
退学后的余秀华就在村子里闲逛,自动承包了家里的家务活,可是残疾的身体,让她无论做什么都做不好,连洗个衣服都洗不干净。
母亲怕伤了她的自尊,将她洗过的衣服悄悄再洗一遍。为了让余秀华有点事做,父母一合计,决定在村里开一个小卖部,她只要每天坐在那里收钱就行了。
就这样,她在破旧的小屋里,度过了自己暗淡无光的青春岁月,每天守着夜幕降临,守着太阳升起。
日子一点点消磨殆尽,19岁那年她有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男方是父母招的上门女婿,家在四川,比他大12岁,虽然男方又老又不上进。
但是在他眼里,这段婚姻更像是对余秀华的施舍。
后来二人生了个儿子,此后经常吵架,闹离婚。
随着父母的年迈,和儿子的日益长大,家里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丈夫挣完花完,完全靠不住,在报刊上的稿费也很微薄,难以维持生计。
年,她瞒着父母孤身前往温州,因为她听说,那里又一家专门生产电脑贴膜的残疾人福利厂,她被录取了。
在那里,她两班倒,一天干12个小时,由于手脚不灵便,一个月就瘦了十多斤,最终父母听说后找了过来,将她接回了老家。
婚姻凉薄,她靠诗歌逆袭
看着列车上呼啸而过的风景,余秀华再一次陷入了迷茫,自己难道就不该出生吗?她发出疑问。
绝望之际,她曾想过到天桥下乞讨,可当她拿着碗到闹市区时,残疾的双腿却怎么也跪不下去。
兜兜转转,她又回到了老家,那片生养她、生养她诗歌的土地,每天佝偻着身子下地割草、养兔子卖钱,她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自力更生地养活自己。
那段时间里,余秀华还在坚持写诗,村子里没有人懂她的诗,她就把诗放到博客里,此外还加了不少诗歌爱好者聚集的QQ群。
她的成名有一点的偶然,年,QQ群里的一位女诗友将她的诗歌,推荐给了《诗刊》的编辑刘年,作为国内顶级诗刊的操刀者,刘年立刻被余秀华诗歌中鲜活的能量所吸引。
刘年评价她: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随后他拨打了余秀华的电话,只说了一句话:“姑娘,你等着红吧!”
就这样,漫不经心的一句话,给了余秀华人生一个机遇,她的诗开始吸引文学界的注意力,但是受众还仅限于文学圈子。
第二年,旅美作家沈睿在博客里写了一篇诗评,盛赞她是“中国的狄金森”,她真正的爆火,还要从一篇现象级的文章说起。
年著名文化类博主“民谣与诗”,根据余秀华的故事,推送了一篇文章,名为《余秀华——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随后文章的传播速度像坐上了火箭,被朋友圈大量转载。
之后,余秀华被贴上了“农妇诗人”、“脑瘫诗人”的标签,励志的故事加优美的诗作,是最好的催化剂,各大媒体也开始争相报道余秀华的事迹。
余秀华的走红也带着些误打误撞,当时正值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