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和《茶花女》都是经典名著,而两部作品里面主人翁林黛玉和玛格丽特都患有肺结核病。为何中外作者都喜欢用结核病作为命运的终结,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身患癌症的文艺批评家桑塔格写了一本书叫做《疾病的隐喻》,她认为病人不仅需要承受疾病本身的痛苦,更重要的是需要承受加诸于疾病之上的象征意义的重压。
据说后一种痛苦比疾病本身根据让人痛苦和致命。比如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被检测出艾滋病,那么他/她非常耻于将这种病告诉亲朋好友,哪怕不是他自己的问题,而是无意间感染上的。但是道德评判的方式会让患者受到羞辱。
有的人生病之后,希望被同情;而有的人生病之后,一定告诫知道的人不要乱传。我有个朋友生病了就是如此,肿瘤,他说不希望其他人知道。因为别人会想,很年轻得了肿瘤是因为工作太拼了吗?平时太抑郁了吗?这些都是隐喻。
当然面对疾病,最客观的就是消除和抵制隐喻性思考。桑塔格写了这本很多隐喻的书又说,目的是为了揭示和摆脱这些隐喻。
结核病在当今不算特别神秘,但是在十九世纪,这个病还是神秘的,病因也不清楚,因此医生的治疗也算无效。而人们害怕与患有神秘恶疾的人接触,甚至就只是疾病的名字也似乎具有某种魔力;比如《阿尔芒斯》中,男主人公的母亲拒绝说“结核病”,因为他担心一旦说出这个词,儿子的病情就会迅速恶化。当然现代医疗对于结核病已经不那么束手无策之后,很多小说电视剧的主人公就开始患上白血病。
卡夫卡写信时说:“因为一谈到结核病,每个人的声音立刻就变了……”隐瞒癌症病情的惯例至今仍比较流行;因为大部分癌症病人其实承受不了真相。
一位网友说他父亲天天念叨:“我以后就不会给你们添麻烦,我也知天命了,生病了你们都不用管。”结果等到他被查出肺癌,他的心态立刻就变了,脾气变得暴躁,妻子、子女稍微照顾不周他就大发脾气。
一些人面对真相的承受能力有限,不是听他说了啥,而是看他面对突发状况是否真的看开。
结核病的症状被认为时苍白与潮红,一会儿亢奋一会儿疲乏,也可能戏剧性地出现(手帕上的血)。而在英国与法国文学里,结核病被认为加速生命,具有浪漫意义,同时它是贫困、匮乏的病。比如玛格丽特生活在奢华中,当内心感到无家可归;而林黛玉生活在富裕的贾府,内心依然是缺乏安全感的。
而结核病症状呈现出来的幻象可以美化死亡。比如梭罗写道:“死亡和疾病常常是美丽的,如痨病产生的热晕。”在西方的世界观里,结核病是文雅、精致和敏感的标志;“痨病相”代表着楚楚动人的柔弱和敏感;可是他们又富有创造力,形单影只,比如雪莱和济慈、黛玉。
玛格丽特和黛玉所在的时代,中西方不可能是互通一致的文化隐喻;但是这种疾病正好符合作者对于各自主人公的塑造。比如不考虑隐喻的前者的颓废美和后者的病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