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躺在家里,就有钱拿吗?
相信很多人一听这话,立马两眼放光。
待到理智回归后,又会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实现的白日梦。
不过,在加拿大安尼斯摩尔的小镇上。
一位名叫杰西卡·古尔德的女生只是每天在家晒晒脚,一年就有几十万的收入。
轻松实现了很多人的白日梦。
她每天主要做的事就是打开Instagram,查看粉丝发来的信息和评论。
然后有选择性地回复。
最后为一些粉丝专门拍摄自己的“足照”。
杰西卡之所以会做这件事,是因为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则针对恋足癖人群足模的招聘广告。
杰西卡刚开始觉得怎么会有人对脚感兴趣呢?
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后来拍摄了一组专业照片上传网络后。
她的“足照”受到了很多“足友”的喜欢。
于是,她正式进入恋足癖群体的世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恋足癖人士都通过商业付费的关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曾有不少报道指出,一些人偷拍女性脚的视频和图片,放在网上售卖。
这一行为,导致恋足癖群体在社会大众认知中,就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变态”。
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脚、丝袜、内衣、高跟鞋,甚至尸体,产生特殊癖好?
Ta们究竟是因为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心理?是否需要接受相关治疗?
所以,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恋物癖”。
01
“恋物癖”是指人迷恋非生命的物体,将它们作为刺激物,唤起自己性兴奋和性冲动。
恋物癖的对象可以说丰富繁杂地远超出常人想象。
例如,汽车模型、巨大野兽模型、文具盒、茶叶罐、袜子、外套、汽车尾气管、毛毯、树枝、奶油蛋糕等等。
在《性心理学》一书中,霭理士将其大致分为以下3类:
●除生殖器之外的身体部分,像手、脚、头发、皱纹、分泌物、气味等;
●没有生命体征的物体,像手套、鞋子、围裙等;
●行为态度,像鞭笞、暴虐等。
恋物癖更多是指前两者,最后一种,已逐渐发展成了另一门领域,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病态的行为。
但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一位男士爱上一位女士,在发生亲密关系时,喜欢她穿上丝袜,这不是一种病态的行为。
除非,这位男士对丝袜的喜爱已经超过穿丝袜的这位女士,他只需要丝袜满足他的需求。
弗洛伊德认为,这才是病态的行为。
判断自己是否有病态的恋物癖,最重要的就是看自己是喜欢对方的人,还是喜欢对方的物品。
目前,针对恋物癖是否是一种精神障碍,有了更为准确的诊断标准。
在DSM-5中指出,人因恋物对象引发性兴奋产生临床意义的痛苦或者导致人在生活各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损害,那就是一种精神疾病。
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对某件物体产生非同寻常的迷恋,但Ta本人并没有因此感到痛苦,也没有造成日常生活上的问题。
那么恋物癖对Ta而言,就只是一种个人癖好,不是精神疾病。
02
恋物癖不是天生就有,大多是后天形成。
主要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成长时期的“印刻”
人和动物会在特定的时期里对某个行为或者某种印象有非常深刻的认定,然后长久保持下来。
这就是印刻效应。
如果它发生在亲密关系时,那么人很容易对某个物品或者某个身体部位形成恋物癖。
例如,一个男孩在第一次满足需求时,意外摸到了一个汽车模型。
那么每当他看到汽车模型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回忆起当时的快感。
慢慢的,汽车模型便成为了他迷恋的对象。
性心理发育异常
在电影《白蚁:欲望谜网》中,男主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
上小学时,他无意撞见了母亲和她男友发生亲密行为的一幕。
那不堪的一幕让他对母亲倍感失望。
于是,他便将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女性内衣上。
自此,女性内衣成为他性对象的代替物。
不管是在家还是出门,他都会身穿女性内衣,来满足自己不为人知的需求。
在FBI犯罪心理画像中,很多恋物癖罪犯童年时期与母亲的关系比较疏离。
这导致他们长大后无法与女性正常沟通,只能通过偷窃女性物品满足需求。
获得控制感
学者LouiseJ.Kaplan在研究恋物癖时,认为恋物者之所以会迷恋物品甚于人,是因为人有可能会离开自己或者违背自己意愿,而物品则不会。
恋物者将爱欲投射在物品上时,会把那些不确定、未知的压力和危险转变成一种可控、确定的状态。
例如,恋尸者。
很多人误以为恋尸者不怕死亡,非常大胆,又或者是心理变态。
但实际上,恋尸者对死亡往往充满了恐惧。
为了解决这种恐惧、害怕的心理。
Ta们通过迷恋尸体,将死亡这种充满神秘、不可控的状态转变成具体可触摸的物体。
从而使Ta们在死亡面前似乎拥有了控制力,征服了那种害怕死亡的心理。
03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恋物癖,没有因此感到痛苦,也没有对自己或他人的生活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那就敢于接受自己。
因为究其本质而言,这与你沉迷游戏、美食,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而且恋物癖一经形成,其实很难戒掉。
如果依旧想解决它,那么它的解决思路是主要是这2个方面:
1、培养多方面的癖好,让原本主要的恋物癖变成多种口味之一,取缔掉以它为主导的统治地位;
2、和最亲密的另一半,展开这方面的沟通,逐步将其变成两人发生正常亲密关系行为的一部分。
当然,如果你因恋物癖倍感痛苦,请你咨询专业心理医生,寻求专业帮助。
这是目前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最后,我想说:
“和多数人不一样,并不代表就是一个错误。”
-END-
有烦恼,想倾诉。找希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