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24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终结结核流行,自由健康呼吸。
结核病(TB)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发的疾病,它潜在地感染着全球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然而,控制从潜伏性结核病(LTBI)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PTB)的免疫机制尚不明确。
近日,发表在《CellHostMicrobe》上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深入阐明诱发结核病感染和潜伏期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一条新的途径来治疗并控制结核病,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利用scRNAseq对猕猴的结核病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者Kaushal解释道,单细胞RNA测序是过去3到4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可以让研究人员以更高的分辨率更细致地观察机体的免疫反应。
如今我们就可以观察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在某些病例中,感染会进展为疾病;而在另一些病例中感染则会得到有效控制。
如今,全球结核病相关的死亡人数下降了30%。然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仅年就有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仍然是困扰低收入国家人群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结核病主要通过感染者的咳嗽或打喷嚏来传播,然而潜伏性结核病患者并不具有传染性,结核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但如果被另外的侵入性感染(比如HIV感染)干扰的话,潜伏性结核病就会转变活动性结核病。而且,耐药性依然是目前临床治疗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
研究人员发现,能在机体中感知感染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能过度生产I型干扰素,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是一类能阻断细菌或病毒复制及引发疾病的特殊免疫细胞。然而,干扰素的过量产生也会对机体健康产生影响。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到,干扰素反应与疾病相关,而不是与控制疾病相关,这对于科学家们开发结核病疗法和疫苗非常重要,对疗法或疫苗配方的修饰或许就需要解决干扰素的信号问题。
最后,该研究合著者、德州生物医学研究所西南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助理教授DeepakKaushal说:“当我们深入理解感染是如何发生时,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我们识别出新型药物或疗法来治疗疾病并改善疫苗设计。尽管这项研究结果缩小了科学家们理解结核病和潜伏性结核病之间的差距,但未来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探索一些未知领域。”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