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林是贵阳市花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科的负责人,别看他腼腆害羞,但眼神里却总是透着一种专注和执着,言谈举止沉着稳重。在同事眼里,张新林是大神般存在的人物。只要是关于辖区流行病和传染病的每一个数据,张新林都准确的记在脑子里,同事们告诉记者,“有时候需要一个数据根本不用在电脑里查,问一问张科长就可以。”
大学毕业后,张新林考到了花溪区疾控中心上班,这些年他主要从事流行病的防控和流调工作。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张新林和同事就要穿梭在隔离区、疫情现场,近距离面对病人,找到感染者的传染源以及密切接触者,查清传播链。除了我们熟悉的新冠肺炎、还有手足口病、肺结核、艾滋病等等辖区各类甲乙丙类传染病的流调都是由张新林和同事们完成,这样的工作不仅累还危险。而在工作中,准确的掌握每一个数据是工作的关键,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多少人、到过哪些地方、发病时间是何时……等等这些数据都需要准确掌握,并用来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帮助完成流调工作。或许是工作的重要性所致,也或许是天生对数字敏感,张新林对工作中的每一类数据都准确掌握,成为了疾控中心的“大数据人工智能”。
数据的准确掌握可以了解各类传染病的发病趋势,以数据的变化随时调整防控工作的举措,可以说一个传染病的发病、传染、控制成果都由数据直接来体现,因此在传染类疾病防控中数据的掌握和变化至关重要。
作为花溪区疾控中心流行病科数据“管理人”的张新林,还是一名深耕基层工作的共产*员,拥有7年*龄。在工作中,张新林积极主动作为,始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刻阐释了一名共产*员的担当。
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刚开始时,一架由泰国起飞,深夜落地贵阳的航班上,两名乘客发起了烧,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出于疫情防控安排,两人马上医院。张新林和同事接到上级指医院,面对面对疑似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幸运的是这两人最后被确定为普通感冒发烧。2月份,贵阳小河区一家4口相继感染新冠肺炎,张新林和同事又第一时间冲到前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成功排查出密切接触人员60余名,成功防止了疫情的进一步防控。张新林告诉记者,作为流调人员他们要从患者的生活轨迹和社会活动中,追寻病*的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尽最大可能隔离传染源,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危险性也一并存在。
作为一名疾控人,一名共产*员,张新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用初心和使命严格要求自己,为疾控事业的发展履职尽责,一直努力捍卫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本台记者: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