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核肾结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国潮味十足的文艺青年长沙的古老与 [复制链接]

1#

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

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

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

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龙。

年,城名、城址不变,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的老故事,数不胜数。

曾经铁水熔孽龙、现在青春时尚的化龙池;

以前的老街、现在的网红打卡地太平老街;

古代祭孔和科举考试的场所,现在的西文庙坪;

曾经的长沙“老城根儿”,现在的天心阁。

艺术空间和国风古街、霓虹灯光和大红灯笼...古今中外的元素糅合碰撞出——长沙,这个国潮味十足的文艺青年。

古街换新颜·白果园

北起解放西路,南至人民西路,西邻黄兴路商业步行街,东接蔡锷南路。

这条被时下长沙城最火的五一商圈包围着的老街道,目前还保留着湘江评论印刷旧址、程潜公馆、公沟遗迹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老长沙各个年代的街巷民居,被长沙人誉为“建筑艺术博物馆”。

白果园与化龙池相对,但却安静得多。住在这里的老居民多继承了祖辈上的房产。

狭窄的小巷给街坊邻里提供了更多见面的机会,保存着互通友谊的习惯。

△随处可见的明清时期门头牌匾内还有居民居住

只身走在这条街道上,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能清晰的感受到街坊邻里亲切地日常问候;能清晰的看见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群落;也能清晰的看见,穿过这条街,是如今湖南第一高楼九龙仓长沙IFS国金中心。

走进白果园,探秘苏洵秘密开发的“老泉别径”。

坊间传闻,宋代大文豪苏洵在任长沙县主簿时,偏不住县衙,而选择丰泉古井“白果园”北侧的一条小巷建起宅第,于是就有了今日的“苏家巷”。

△汉服国风小姐姐在白果园

走进白果园,寻找丢失的历史碎片。

《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位于白果园33号,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走进白果园,观赏中外罕见的“第七公沟遗迹”。

总长三万五千七百六十八米,清代长沙古城八条自东向西通往湘江的石砌排水沟渠,白果园的这条是第七公沟,经多次疏浚,维持保留至今,史称“御沟”。

走过了大火的太平老街,好吃的坡子街,醉人的化龙池。

不如趁着好天气,走进白果园,去发现这个有烟火味、有国风味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古街换新颜·西园北里

深冬的午后,偷得几缕阳光,一只狗子急匆匆地穿过脚边,蹿进巷口。

这是初见西园北里时,它的模样。

小巷幽深,两厢翠竹分立道路两旁,白墙、黛瓦,中间一条麻石路曲折蜿蜒……处处都是历史的痕迹。

关于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宰相裴休在此修筑的西楼,而关于故事的开始大都离不开传说。

传说,“西楼”之名,就是西园北里的由来。

△西园北里着红裳、盼冬雪/33摄

民国时期,这里主要住着达官贵人和名门望族,巷子两头设有栅栏,有专人守护,旁的人只能从这条老巷子流传出的故事窥见一二。

这里曾经有黄兴起义前事迹败漏,惊心动魄的逃亡故事;有抗日名将张灵甫追求西园妙龄少女王玉龄的爱情故事……

只有老一辈的人会指着一处处的房子告诉你,这里是书法家李立的家,而那里又是刘少奇老师黎倜康先生的故居……

被修葺过的古街换上了新颜,但,永远都不缺说故事的人。

“麻石路啊,那就不是一直有的啦,很久以前是有,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水泥路,去年为了打造历史步道从别的地方运了老麻石过来铺的。我喜欢穿布鞋,这个麻石路中间有缝,走的时候啊,这个脚尖老是顶在麻石上,鞋子都磨破哒,有时候有细妹子穿高跟鞋,后跟就卡在里头”。

住在西园北里的娭毑放肆吐槽这老麻石路,但也不舍得搬走。

她说,这里的好与不好,也只有我们才能说道说道,别人,都说不得。

老街巷最让人怀念的,除了厚重的历史,就是亲切暖心的人情味,这些,西园北里都有。

艺术国潮风·無同空间

艺术是照进现实的一束光。

很多人说,艺术等于看不懂。

但,“看懂”在艺术的范畴里并不是必要条件。只要你走进这个艺术空间,你就参与了艺术,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学享受。

各种艺术空间的打造,也是一种正面的生活美学力量。

艺术是什么?这好像是无解的。

每一次看展的过程,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

也不用纠结是否看得懂,只需关心,是否在哪一个作品前被触动了。

艺术是一面镜子,它照见艺术家本人,也照见了每位来观看展览的人。

找个时间,也去和艺术打个照面,沾染一身的艺术家味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