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在那个医院比较好 http://www.bdfyy999.com/m/文/洪靖雯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的经典作品《乌合之众》一书虽然只有薄薄的两百多页,但内容很丰富。作者在书中首先介绍了群体的心理,包括情感、道德观、观念、理性、想象力与信仰,认为独立、理性的个体在加入一个群体之后,就变成了一群易于被掌控的乌合之众(thecrowd)。
(GustaveLeBon,.5.7-.12.13)
有的读者将《乌合之众》奉为经典之作,认为群体的确就是这样的一群乌合之众。也有的读者认为这本书中包含着作者的一些个人偏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观点无所谓对错,阅读也是一种体验,能收获什么是无法预设的,在接触一些观点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预设自己的立场。
不论我们是不是乌合之众当中那一份子,都不难结合书中的内容找到我们身边相对应的事例。当然,不论一个人思想多么伟大、多么睿智,他一定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局限于时代背景,局限于个人经历。
有的人说《乌合之众》这本出版于19世纪的书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而言更像是预言而不是追忆,对这个观点我不赞同。书中描述的那些群体效应实际上在每个时代都有体现,鲁迅的一些文章中也都有过相关概念的描述,而“乌合之众”一词本身出自于《后汉书》,年代更是久远。可见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是天然人性中的一部分,就像书中提到的:“人的行为从来都不是在纯理性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否则世界不应该是如今的样子。
人活着都有自己的立场吗?我觉得有。但人的立场是固定不变的吗?我认为不是。人是社会人,是环境的产物,多多少少都会受环境的约束与影响。从前形成的“乌合之众”是人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一种聚集状态,他们的意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诱导,通过处于同一有限空间内的传递,将某些情绪放大。
但当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乌合之众最活跃的地方转移到了社交网络平台,催生出一波又一波的网络暴力。他们躲在屏幕背后热血沸腾,振振有词,不见理性的声音,只有大众的狂欢。“网络暴民”由于其发言成本低、联合成本低、杀伤半径大而突显出强大的威力。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神转折”剧情里的“公交坠江事件“。重庆市长江二桥上一辆公交客车坠入长江中,这起罕见的事故,打破了周末的平静。事故让人痛心,也令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而就在事故真相和救援情况牵动人心的同时,舆论场上却掀起了另一重涟漪——对于事故另一方小轿车女驾驶员的群嘲和谴责。此事舆论发酵过程中突显着非理性群体征候。
这种群体反应的直接原因,源自最初网络上流传的一则信息:“据传,事故系一女司机驾驶的红色私家车桥上逆行所致。”加之事件最初流出的照片,一名女性坐在被撞坏的小轿车前,甚至从照片可以看出女司机穿着高跟鞋,不自觉地强化了一种“女司机肇事”的公共印象。正是这些夹杂细节的传闻,迅速让整个事件的舆论重心转向为对于女司机的网络“围殴”。
这体现出公众容易受到情绪化语言的影响,进而做出决策。就在大家热火朝天转发消息的时候,当日下午,
平安万州发布的警情通报显示,“经初步事故现场调查,系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也就是说,初步查明的事件原因,并非如一开始流传的“小桥车逆行致公交车坠河”。
这一反转看似突然,回过头来看,实则本不该发生。一方面,事件的最初权威回应,也即
平安万州发布的第一次警情通报中,只是透露大巴车与小轿车在桥面发生碰撞的细节,并强调“事故原因正调查中”,并未对事件定性,更无“逆行”字眼。
但另一方面,不少媒体的跟进报道中,都引述了“万州区政府回应:确有此事,系小车逆行与大巴车发生碰撞导致”这一细节。正是这一官方声音,进一步“坐实”了“女司机肇事”的舆论推演。
此事网络传播和公共讨论过程中对于“女司机”标签的过于放大,同样值得反思。不知从何时起,“女司机”就成了一个随时被拎出来解剖乃至归罪的概念。这一方面是一种公共偏见,将女司机视为天然的“不靠谱”;另一方面是在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女司机”树为归罪的靶子,仿佛只要有女司机参与的事件,都可以归因到她们身上。且不说女司机是不是不靠谱,本就缺乏客观证据,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公共讨论,依然动辄以性别先行说事,既显示了长期以来的性别歧视,也未必不是一种智力偷懒。
当大家在这一事件中充当“乌合之众”时,没有人去理性分析判断事件性质的标准是什么,就拿这起事件来说,即便是警方二次通报后,依然有类似于“但她的确穿了高跟鞋”的言论。这种“完美受害者”论与长期以来女司机的污名化合流,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二次伤害,让众多“女司机”躺枪,也带偏了事件的公共焦点,助长了网络暴力。
我们能够通过很多类似的事件看到“乌合之众”的破坏力,那些躲在屏幕背后的宣泄较之现实生活来的更加迅猛且难以把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必要去认识、去了解所谓“乌合之众”究竟带给我们多少误导,而我们又是怎样一类易被感染的人群。都说热心的都是网友,冷漠的全是路人,不知道是路人不上网,还是网友不上路。其实我们都清楚,冷漠的路人和热心的网友往往也可能是同一个人,区别只在于环境给予了他们不同的暗示与刺激,立场随之改变,情绪取代了理智。
书中在群体的情绪与道德这一部分也提到了一个事例,说:“地方法官习惯于重复这样一句老生常谈‘孩子不会撒谎’。但假如他们具备少许基本的心理学素养,他们就会知道,事情正好相反,孩子总是撒谎,这种谎言无疑是清白无辜的,但它依然是谎言。”
盲目的正义者们不会关心真相究竟是什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自己的行为会在群体当中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与暗示却难以预料。我们害怕偏见,却常常亲手促成了偏见。
当然作者在书中并不是一味的肯定理性而否定“不理性”,他也提到:“不是凭借理性,相反最常见的情况恰恰是不顾理性,创造了作为一切文明主要动力的那些情感,比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热爱。“这些的确是理性无法给予我们的,世界上的真理往往由理性发掘,而奇迹却总是被“不理性”创造。
勒庞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种种特点及其成因,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更好地认清现实,看清群体,而在互联时代,互联网思维愈发回归“乌合之众”,而读懂大众心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当今的社会现象和事件,获得超越群体的智慧,学会引导和利用群体的力量,而不是沦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与其说要警惕乌合之众,不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不如说要努力克服我们自身中所存在的群体无意识,克服自身所存在的盲从、庸众思维。
当我们了解到自己在生活中常常很容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乌合之众”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套话所诱导,被幻象迷惑,被固有思维绑架等等,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在环境中的种种局限,这会提醒我们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去培养理性的思维,避免盲目的狂欢,不随波逐流。
附阅读书单
涂尔干《自杀论》
穆勒《论自由》
勒庞《乌合之众》
王沪宁《政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