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文汇报」
口述人:肖和平(医院结核科临床首席专家,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结核病学科带头人)
我从医40余年,长期坚守结核病专业的临床、预防、科研及教学一线。而与结核病的结缘,要从近半个世纪前的一次援藏经历说起。
援藏21年,为当地搭建结核病防治构架
年至年的10年间,国家派出5批、近名援藏医疗队员。我就是其中之一。年,我刚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响应国家号召,报名援藏。当时我患有病毒性心肌炎,正在治疗中,按规定可以不列入援藏人选。但支援边疆是我的理想,再加上当时为了去西藏,我已对高原病做了不少功课,于是我主动要求上级允许我加入援藏队伍行列。
从高原病转向结核病研究是因为患者的关系。记得去西藏的第二年,有一名病人一直咳血,我一看片子,这不就是肺结核吗?进入病房工作后,我发现肺结核病患者比比皆是,是西藏的常见病,于是我立志投身西藏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当时,学校领导知道我心脏不好,可能难以长期适应高原环境,于是写信给我,要我回母校工作,并派专人来西藏洽谈将我接回的事宜。我均一一婉拒,表示要把西藏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搞出名堂后再回母校。
可以说,支援西藏,做好西藏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是我当时最大的动力。
当时,西藏结核病防治工作一片空白,基层的医疗卫生相当薄弱。我刚到西藏时,当地不仅结核病发病率高,大部分民众还缺乏基本的预防概念。我们下乡给牧民看病,发现村里患有结核病的人数相当多,有些全家都患有结核病。
更吃惊的是,我们在结核病人的床底下发现了成箱的抗结核药品,这是当年医疗队下乡时发给病人的,他们服药2-3月后感觉没症状了、人也胖了,就认为病好了而自行停药,结果又被打回原形,而且更难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深刻意识到,医院的临床工作和卫生防疫站的预防、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于是,我们在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结核病防治研究所(TTCC),下设西藏自治区结核病临床部和8个分中心,以及8个分中心临床部和防疫部,各分中心再在此基础上设立县级结核病临床和预防专管人员。至此,整个西藏自治区结核病的防治构架基本形成,医院系统都纳入结核病防治工作中,“防、治结合”是其最大特点。
我一留就是21年。光阴似箭,我从西藏回到上海已有25个年头,现在依然每年都要去那里,看到西藏医疗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深感欣慰。
致力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最大限度减少危害
回上海后,我继续投身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年,作为上海市抗击非典专家组成员,我积极参与非典防治工作,几乎天天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反复查看可疑者,生怕漏掉一个病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行各业守望相助,临危受命的医护人员更是表现出令人称赞的勇气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年1月,经上海市疾控中心医院商榷,决定对全市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实施集体定诊、集体制定治疗原则和统一管理的策略。凡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享受上海市政府提供的免费检查和治疗政策,各级疾控中心对这些病人实施强有力的治疗管理,从而将治疗真正落到实处,有效缓解了上海耐多药结核病的压力。
那年,我提出的结核病分类治疗流程获得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认可,按这一流程,在-年间,上海有37%的初治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采用一线抗结核药物获得治疗成功,避免了昂贵的二线抗结核药物和耐多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方案的滥用。
复治结核病患者是产生耐多药结核病的主要群体。经多年临床实践,我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复治结核病的创新性研究方案,入选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新方案治疗复治结核病,疗效提高了13.1%,疗程缩短了3个月,5年复发率减少11.7%,获得了上海市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我和团队还先后完成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耐多药肺结核的规范化治疗”“含氟喹诺酮类药物复治化疗方案的研究”“结核病院内感染研究”等,使医院的结核病治疗水平保持全国领先。
医院的结核科是中国最早的结核病预防、治疗和研究基地,也是中国防痨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核病防治分会的发源地,在全国结核病专科类榜单上始终名列前茅,各地结核病患者在当地无力治疗后,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此求医。
我特别想对年轻医生就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两点建议:第一要有警觉意识,提高对传染源的警觉意识;第二要强调规范,结核病规范诊治不是说技术有多高深,而是更强调规范。我们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有的病人真是耽误了好几个月,肺都烂掉了才被发现,这对病人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在这几个月中,他到处传播,对社会也是危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危害性。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距实现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结核病控制目标和“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目标,剩下10年和15年的时间。我国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将其写入《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展望“十四五”,我国的结核病防治事业前景光明。
(责任编辑: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