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午,青岛市*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时期青岛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据介绍,“十三五”时期,青岛市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7.22/10万,婴儿死亡率1.89‰,人均期望寿命81.43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区(市)
医院改革持续深化。年以来,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改革联动,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等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并以此为突破口,同步完善财*补偿*策,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医疗费用增长联合调控、医院绩效综合考核等机制,引导和规范服务行为,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医院高质量发展。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全市医院医药费用增幅降至10%左右,下降5个百分点;药占比降至30%左右,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提高到30%以上,运行活力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8月发布的全国三级综合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中,青医院医院综合绩效医院第一名和第四名,占全省获得A+医院数量的1/3。
分级诊疗机制不断完善。推动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入开展,青岛市首创将一体化医疗服务共同体(医共体)拓展为构建一体化健康服务共同体(健共体),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6个区(市)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区(市),实现涉农区(市)全覆盖,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位,青岛市成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省级试点市,医院牵头的18个县域健共体。市内四区规划布局了13个城市医联体网格,已建成4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医疗集团)、31个松散型城市医联体、73个专科联盟、个远程医疗协作网。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部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少跑路,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区(市)”的分级诊疗目标。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10区(市)均建立P2实验室
疾病控制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医院。在全省率先落实疾控机构编制标准,编制数增加名。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7个区(市)实施了疾控中心新建、改扩建。实验室装备投入稳步加大。市级配置移动P2+实验室,10区(市)均建立P2实验室。医疗机构疾病监测模块和疾病预防控制子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
公共卫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疫情发生以来,累计出动流调力量4.2万余人次,规范管理和治疗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人,尤其是大港疫情处置中首次在冷链产品外包装中分离到新冠活病*,被国家肯定为全国冷冻食品行业相关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典范。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启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年疫情初期,以省、市、区(市)18医院、36家发热门诊为主,构建青岛市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进入秋冬后,按照“四早”“四集中”原则,进一步织密救治体系,形成1医院、4家医院、5医院、6家入境专用发热门诊、44家发热门诊以及家基层发热哨点诊室在内的网络。按照新型冠状病*诊疗方案开展工作,截至年12月,累计收治确诊病例例、无症状感染者60例,除1例因基础疾病死亡外,其他病例均得到有效治疗。加强手足口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基层传染病防控示范基地”建设。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成功申请第四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率先在全国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二剂次水痘疫苗。建成余家智慧接种门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持续在90%以上,免疫规划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慢性病、地方病防控不断深入。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慢病示范区、4个省级慢病示范区,西海岸新区获得年全国十佳慢病示范区。年11月青岛市成功创建首批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建立健全碘营养水平监测网络,并对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实施碘营养重点监测,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
血液管理能力稳步提升。确定财*专项资金.5万元,用于搭建青岛市血液物联网平台,实现了血液采集、制备、库存、运输、交接、临床使用全过程智能监管,医疗机构临床获取血液时间由20分钟缩短到1分钟,血液报废率为零。该平台是国内首个以城市为单位搭建的智慧血液管理平台。年,启动献血屋建设工作,建设一批标准化、现代化、合法化的献血设施,利用两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新设、更新13座献血屋并纳入了市办实事项目。献血屋建设完成后,为无偿献血者提供安全、温馨、便捷的献血环境,充分保障临床用血和血液安全。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策”,强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健康促进区(市)实现全覆盖。医院、学校、社区、企业、机关等场所。建成区(市)级以上健康教育基地2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个。建成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汇集专家人,其中64人入选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建成社区(村)“健康大学堂”处,广播电台开办“健康大学堂”节目,组织专家录播“健康大学堂”精品课程82讲,联合新闻媒体开设健康教育专栏12个。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六进”活动,每年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千余场次,编发健康科普文章万余篇,印发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百万余份,受教育群众数百万人次。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年的16.12%上升到年的24.38%。
卫生健康领域执法规范化能力不断提高。启动全市卫生行*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体系,完善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定期测评和综合评价制度,创新性开展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双随机抽查、医疗机构“3+1”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