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引言
进入“人类世”后,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就拉开了大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以贸易和战争为主题的碰撞越来越频繁,因此爆发大规模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就在不断加大。可以说,一部人类与传染病相互斗争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
图
采药
而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在瘟疫的治理上自然有更多的经验。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我国古代的瘟疫以本土自发瘟疫为主,主要种类有疟疾、鼠疫和结核等。进入大航海时代后,中国也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尤其在两宋时期,海上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形式,面对扩散度高又缺少相应对抗大规模传染性病的经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在经过长时间的消化总结后,我国在宋代从官方到民间都逐步完善了对于疟疾的认识,进而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应对机制。
一、除赴以时,以避炎“瘴”
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的思维体系是重归纳、轻分析;重实践、轻理论。因此,在古代中国的人们对于瘟疫的认识上,强调“气”始终是一条贯穿全局的主线,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人相信“天、地、人合而为一”,因此,天气变化和地理条件就被认定为产生疫病的策源地,而与人之间的联系,则以“气”来充当媒介。《淮南子》记载:
土地各以类生人,是故林气多疟、岸下气多肿、险阻气多瘿。
这句话的大意是人们在土地上生息繁衍,由于地理因素不同,造成的疾病也不同,依据现代科学的理解:森林茂密的地方由于蚊虫过多,因此易得疟疾;处于山地的人们由于饮食结构不均衡,尤其是碘摄入较少,因此会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多发;沿河岸居住的人由于不注重生活用水的卫生就可能导致易患血吸虫病。
图
南方湿热的环境
具体到宋代,宋人在也在与疟疾的抗争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他们根据长时间的摸索和总结大致归纳出易得疫病的四条主要渠道:首先,与病人的直接接触;其次,与病人长时间或者近距离的接触;再次,在易感染地区地点参加聚集性活动;最后是异常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此外,受制于古代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古人还认为异常天象和神灵惩罚,也是导致瘟疫肆行的重要因素。
二、宋人对于“瘴气”的认识
哪些疾病会被称为“瘴气”?正如前文说到,在宋代,人们把常见的瘟疫统称为“瘴气”,这是许多疾病的综合体,其中典型的有疟疾、沙虱病、出血热等,这其中有几种疾病的发病范围涵盖整个中国,但以疟疾为代表的疫病却在我国南方影响巨大,尤其是恶性疟,只要气候足够温暖、水源足够丰富,就可能给导致恶性疟的罪魁祸首嗜人按蚊、微小按蚊提供生长繁殖的温床,而恶性疟传染很快,其患者大多临床表现为畏寒、头痛、持续高烧等症状,进而出现严重贫血,死亡率极高,是最可怕的几种瘟疫之一。《岭外代答》载:
南方凡病皆谓之瘴。
图
低洼地带的“瘴气”
如何有效预防“瘴气”?宋人在长期摸索中在知晓瘴气的病理后,就开始寻找有效预防的措施。据史书显示,宋代人们已经知道要尽量规避容易产生的“瘴气”季节。因为疟疾等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是与传染源蚊虫的活跃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所以夏季蚊虫肆虐,因此“瘴气”较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其实就是在强调自己冒着瘴气出征的危险。所以,冬季是南方动兵的最好季节。
其次,在宋代,人们已经知道规避容易产生“瘴气”地带的重要性,但这往往需要以*府为首的行*力量参与。他们虽然明白疟疾的临床表征,但不知道携带疟原虫的蚊子是疟疾发病的病源,却依能凭直觉意识到潮湿地方可能多疟疾,从而远离“卑湿”和低洼的环境,减少感染风险。此外,宋人发现,城市中的死水和低洼处的积水是蚊虫的聚集地,因此可以通过清除这些积水或远离此处,从而达到躲避“瘴气”的目的。这种行为实质就是远离蚊虫的孳生地。宋代许洞编撰的《虎铃经》中记载:
“结营须相山川卑湿之地。其湿燉*气袭人口鼻者,则山瘴之疟疠生焉。”
图
《*帝内经》中就有对疟疾的记载
三、以朝廷为核心,全方位、多渠道的“硬核”抗疫
由于疟疾这种瘟疫传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因此仅靠一地一力无法有效彻底根治,因此朝廷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府在瘟疫发生后采取以医疗统筹、民生安置和行*管理等各项具体措施,从而发挥了治疗瘟疫的责任主体作用。
医疗统筹瘟疫发生时,中央*府常派令属于中央的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御药院等医学机构开始行动,通过派遣国家性质的医官和驻泊医官前往疫区进行调查和治疗,首先,为避免二次传染,对疫区进行管控、对病人进行隔离、对殁者进行掩埋,从而避免再次大范围的传播;其次,同时集合全国之力解决问题,调拨人员和物资,注重药物的开发和使用,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把疫情控制住。需要注意的是,对病人治疗的费用和救援所需的物资都来源于中央*府和地方官府两级进行拨款。
综合处理在应对疟疾的方法上,宋代朝廷极为重视医学方书的编撰,将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庆历善救方》、《简要济众方》、《熙宁太医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应用于疟疾的救治,并要求按方配药。此外在处置疫情的过程中,宋代*府对于疫区的民众采取了划拨资金、提供粮食、减免赋役、发放度牒等措施:朝廷划拨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抗疫药物、购买粮食和安葬病人;粮食的来源主要包括*府的常平仓和民间的义仓;此外,为恢复经济,宋代*府主要采取减免赋税和徭役的方式来恢复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行*管理在宋代,由于通讯系统的落后,导致消息传播不及时,因此在发生疫情之后,宋代*府都会加强对于信息时效性的管理,并以此来是否决定对疫病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中央*府来说,只有快速地了解和掌握疫情信息,才能在疫病防治中采取积极的措施,并控制谣言、迷信等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从而为取得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瘟疫发生的可以说比较常见。其中宋代由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人口流动量大,尤其是南宋疆域主要位于南方,因此,在瘟疫的处理上,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此外,宋人在与瘟疫的抗争中随着不断的吸取经验和预防治疗,在瘟疫防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形成了一套注重实用性的预防和应对方案。此外,在瘟疫发生时,由宋*府为主体的行*力量进行干预,从医疗救治、民众安置和管理体制三方面出发,重视医学知识在瘟疫防治中的应用、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进而完善对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从总体上提高国家的综合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淮南子》
《唐书》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