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转移器官,占肝外转移的39.5%-53.8%,一旦发生了肺转移,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针对出现肺转移的肝癌患者,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放疗、消融治疗、TKI等。但在临床治疗中,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疗效有限。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肝癌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肝癌综合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或能为肝癌伴肺转移患者带来福音与希望。本期,医院陆荫英教授和彭晓明教授分享两例“信迪利单抗联合方案治疗肝癌伴肺转移获CR”。
病例提供专家
陆荫英教授
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科副主任兼肝脏肿瘤科主任
博导主任医师
北京市“百佳青年医生”
北京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
科技部“重大专项”评审专家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评审专家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青委会秘书长
享受“*队优秀专业人才岗位津贴”(二类)
北京市健康促进会/肝胆胰肿瘤分会副主委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特聘研究员
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肝癌学术委员会主委
医院协会/分子诊断专委会副主委
“一带一路”肝胆肿瘤及传染病国际大会执行主席
国际灾害医学应急救援大会(IPRED)主席团成员
第一/通讯发表SCI论著50余篇,IF;主编专著3部
《肝癌电子杂志》副主编,Cancerbiologymedicine编委
病
例
详
情
肝癌伴肺转移瘤使用信迪利单抗联合局部及靶向治疗获CR一例
病史介绍
患者,男,59岁。
-05-28因“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0年,肝占位3天”就诊于我院。
家族史:其母亲、姐姐、妹妹及弟弟患乙肝,密切接触史。
肝功能Child-PughA5。
实验室检查:APF.60ng/ml。
-05-28腹部MRI提示:肝S8富血供病变,直径约有0.7cm,考虑小肝癌;双肺未见明确病变。
基线影像学检查
患者因个人原因自动出院,未行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诊断结果
1、原发性肝癌;
2、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
第一次诊疗过程
-03-01再次就诊于我院,自述于-12、-01医院行2次介入治疗。肝功能Child-PughA5,AFP
.56ng/ml。
2次介入治疗后复查腹部MRI提示:肝癌介入术后改变:与-06-02MRI相比,肝S8凝固坏死,建议定期复查除外活性病灶残留可能;
-03-03复查肺CT平扫提示:未见异常。
对症支持治疗后出院。
疗效评估
-10-10入院复查腹部MRI提示:肝S7后缘见一大小约4.0cm×2.7cm活性病灶;肝S6见直径约0.8cm新发结节。
复查肺部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与-03-03肺部CT比较为新发,考虑转移瘤。
肝功能Child-PughA5;APF:.00ng/ml。
结合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该患者病情进展,肿瘤分期Ⅲb期。
第二次诊疗过程
-10-20针对肝S7病灶行减瘤消融术+穿刺活检,病理:中分化肝细胞癌。
-10-24口服索拉菲尼0.4gBID治疗。
疗效评估
-12-01入院复查腹部MRI提示:与-10-10腹部MRI相比,肝S6结节较前增大,直径由0.8cm变为1.7cm。
复查肺部CT提示:与-10-13肺部CT相比,双肺多发转移瘤,较前进展。
索拉非尼治疗2个月后,疗效评价为PD。肝功Child-PughA6,AFP:.70ng/ml。
第三次诊疗过程
针对肝S6病灶行减瘤消融术。
-12-10开始针对肺部病灶使用信迪利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截至-03-04已使用信迪利单抗4个周期。
疗效评估
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4个周期后复查腹部MRI及肺部CT提示:与-12-02肺部CT相比,双肺多发转移瘤较前明显缩小;肝内未见明确活性病灶,疗效评价为PR。
实验室检查:AFP由.7ng/ml降至1.45ng/ml。
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9个周期后复查提示:肝内未见明确活性病灶;双肺未见结节;AFP:2.73ng/ml,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疗效评价为CR。
安全性评价:在整个治疗期间,未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安全性良好。
小结
该患者被诊断为肝细胞癌,肝功能Child-PughA5。医院进行2次介入治疗后肝内病灶进展,双肺多发转移瘤。在使用消融联合索拉非尼后疾病仍进展。遂决定使用信迪利单抗联合靶向及局部消融治疗,治疗9个周期后,肝内、肺部活性病灶完全消失,AFP由.7ng/ml降至2.73ng/ml,疗效评价为CR。治疗期间,未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这提示了信迪利单抗联合治疗模式在肝癌伴肺部转移患者中的优异疗效和安全性。
病例提供专家
彭晓明教授
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介入科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介入科的内科临床工作,在肝脏良恶性肿瘤、胆道及门脉高压相关疾病的介入治疗上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并多次参加全国性介入会议交流。
病
例
详
情
一线信迪利单抗联合TACE治疗肝癌伴肺转移获CR一例
病史介绍
患者,女,65岁。
-06-22因“发现肝占位半月余”入院。HBsAg(+)。
实验室检查:肝生化:ALT43U/L,AST59U/L,TBIL26.8umol/L;血常规:WBC2.34×10^9/L,N59%,RBC3.78×10^12/L,HGBg/L,PLT56×10^9/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4.5s,活动度59.3%。
-06-20腹部MRI增强提示:肝内富血供肿块,大小约3.8×5.0cm,考虑肝癌。
-06-20肺部CT平扫提示:双肺多发结节,最大者位于左肺,大小约0.3cm,考虑转移瘤可能。
诊断结果
肝癌伴肺部转移瘤
患者要求积极治疗,不考虑外科手术切除、肝移植以及靶向治疗等,要求行介入等微创治疗。建议一线使用以TACE为主的联合治疗。
诊疗过程
一线治疗方案:开始信迪利单抗(mgivgttd1)+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用药周期:-06-23开始使用信迪利单抗,截至-08-25,共使用信迪利单抗4个周期。
疗效评估
-07-31复查腹部MRI提示:T2可见稍高信号,DWI未见高信号;病灶坏死显著,各期均未见活性。影像学评价为CR。
-07-26复查肺部CT提示:肺部转移瘤缩小明显,接近CR。
实验室检查:TACE治疗期间,ALT、TBIL出现略微上升,随后便整体呈下降趋势。
安全性评价: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信迪利单抗相关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小结
该患者被诊断为肝癌伴肺部转移,因患者要求积极治疗且不考虑外科手术切除、肝移植以及靶向治疗等,决定一线使用信迪利单抗联合TACE。使用信迪利单抗4个周期后复查影像学提示肝内病灶基本缓解获CR,肺部转移瘤缩小明显,接近CR状态。在单一治疗手段疗效不理想的情况下,信迪利单抗联合TACE的治疗方案或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总结
近几年,随着肝癌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不断问世,联合治疗方案也逐渐趋于成熟。对于肝癌伴肺转移患者,若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或因主观意愿不愿接受手术,为了能让患者的获益最大化,联合治疗模式的临床应用迫在眉睫。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肝癌系统治疗的重点研究方向,极大地改善了肝癌患者的预后,并有望改变肝癌的治疗模式。而免疫治疗与局部和/或靶向治疗,或能使患者获益最大化,满足患者对控制病情、延长预后生存的需求。本期,由陆荫英教授和彭晓明教授带来的两个病例,都被确诊为肝癌伴肺部转移瘤,在联合应用信迪利单抗及局部治疗和/或靶向治疗后,肝内、肺部病灶都基本缓解,疗效评价为CR。证明了信迪利单抗联合治疗方案在肝癌伴肺转移治疗中的强大潜力,其疗效和安全性亟待更多临床研究加以佐证。
-end-
喜欢,就给我“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收看往期会议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