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https://m.39.net/pf/a_7568336.html新时代引领新消费,新消费需要新生力。毕竟,所有人都看得到的趋势并不叫趋势,重点是要从别人看不到的维度分析新消费市场背后的第一生产力,在每一波红利的细分领域中寻找自我差异化的突破口而获利。
不是流量,不是网红,不是营销,心理学的认知层级和应用才是新消费的第一生产力。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新消费心理学的三板斧:象征性消费心理,个性化消费心理和刺激性消费心理。
1.产品和服务赋予的精神享受是促发象征性消费心理的诱因
“一说到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这得是一个合格东北社会大哥的象征吧。“
没错,其实品牌的调性同样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义,这种调性会使消费者产生映像投射,生成对某一种形象的联想,或某一种特定气质的即视感。比如一提到柳岩你的第一反应是性感,一说到杨超越你的第一反应是可爱,成功的品牌都赋予了产品生命与灵性,自带气场。
Chanel的象征:知性优雅
我闺蜜是Chanel的忠实粉,从大学开始衣柜里就很少有别的牌子。她是个精致的女人,举止优雅,妆容得体,不得不说Chanel真的很适合她。标志性编结滚边,多色丝线交织的质感,完美修身的肩部和腰身轮廓,穿上它尽显淡定优雅的风韵,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仿佛使人平和宁静。她买的不只是一件外套,而是一名知性女人对生活态度的沉淀,温柔而坚定;是他人眼中的Fantasy,神秘而典雅。相信对许多Chanel爱好者来说,多年来的执着都来源于其背后的象征—一种优雅的力量,一丝魅力的升华。懂了么?别问,问就刷卡!
ChristianLouboutin的象征:性感妖娆
Louboutin老先生成功地让每一双高跟鞋都成为了艺术品,他说“我想打破禁忌,创造一些让女性感到自信和权能的东西。”于是脚下那一双红底高跟鞋成了每个性感妩媚的女人的标配和象征。细跟与鞋帮的完美弧度,不经意间转身抬脚时那一抹惊艳的红,创造了无限的遐想,勾魂摄魄,它不只是一双鞋子,而是一种行走的荷尔蒙。尽管舒适度极低,一双红色高跟鞋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穿了美”的功能界限。我曾经搬家时整理过上百双CL,哪怕是作为摆件的收藏价值也足以让我赏心悦目,因为它象征着一种自信的力量,一件女王的武器。
这便是“象征性消费心理”—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时,往往不单考虑产品本身功能价值,其背后所象征的意义,包括文化,形象、身份、地位也同样重要。象征性消费心理的底层逻辑是,人的内心最深层的渴望便是得到他人的赞赏和恭维,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消费已经不仅存于物理层面,还发生在精神层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上一个时代大家首先要顾虑到的是温饱问题、庇护场所等低级生理需求。而新时代的富人,哪怕是借贷消费的年轻人,内心更注重的是社会成就、能力认知、以及地位和影响力的被尊重。因此,能提供信仰指引和精神享受原动力的产品,便会以激发精神共鸣为载体而促进消费。
2.以自我意识为消费引导的个性化消费心理
在新时代下个性化消费这几个字儿都被念滥了,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什么是个性,闭上眼睛问自己三十秒,对于个性的答案,然后看下文
想要无可取代就必须时刻保持与众不同,所以私人定制化成为了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众所周知LV是靠做硬箱发家的,每一个硬箱都配有含闭合系统专利的黄铜锁,每个黄铜锁又都有独一无二的序列号。手绘师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绘制私人专属的图案和文字。但其实仔细想想此场景下,你买的真的只是一个箱子吗?
心理学将自我意识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内在自我。以我邻居王二狗为例,物质自我是指从物理层面拥有对自我身体的评价,(王二狗觉得他很丑,但是他很温柔);社会自我是指对他人印象中的自己的认知(王二狗意识到在女神心中他只是那个“好人”,但不是那个她喜欢的人);内在自我则是在精神层面对自我状态、心理和能力的理解。(王二狗觉得自己是个有才华的人,并且肯吃苦耐劳,终有一天能干成一番大事儿)。
心理学家认为“内在自我是个体社会价值与影响的主要因素,消费者自我概念的每一个维度都对应着购买动机”。所以以LV为例的私人定制化硬箱便是对标内在自我价值升级的衍生产品。“限量”的独特性与自我意识能动性相结合,使倾向于购买与自身个性相符产品的消费者建立移情联想,引发了价值引导和自我身份个性化的认同,这种独一无二的稀缺感带来的附加价值已然超越了金钱的表面张力。
同理,各大牌之间越来越来越频繁的联名合作款,每件都标有代表世界上第N件的独有序列号这种套路,也是捕捉到了消费动机背后的内在自我升华。Dior与美国街头艺术家Kaws的联名限定BFF毛绒公仔在StockX上标价普遍数万美金。前段时间连做超跑的兰博基尼都跑来跟Supreme合作春夏系列服装了,你会不会为它买单?
3.边际效应下的刺激性消费动机递减率
所有人都知道老罗之后数据可能会下滑,可老罗为什么还做?
所有人都预感做这事儿后期不一定行,为什么很多人还进场?
前段时间罗永浩入驻抖音的新闻可算是火遍了整个互联网。还记得第一次坐等老罗直播的你有多激动吗?抖音的飞行员变身小姐姐也不看了,举着一包薯片愣是看完了3小时的直播。老罗也是争气,第一次直播带货就完成了过1.1亿的销售额,累计观看人数超过万。相比内容直播带货,老罗可算是把行为艺术搬到了流量变现的舞台----人设带货。创业路上积累的历史粉丝,外加锤子科技老板下海直播带货的差异化带来的稀缺性让观众产生了好奇心理和刺激性消费动机。
但如果老罗像李佳琪一样每天直播几小时带货,这种好奇心和稀缺性带来的外部刺激只会越来越少。所以老罗第二场直播数据显示,销售额下滑到了万,观看人数也只有万。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率----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应增量是递减的。这就好比你的心仪对象第一次说爱你的时候,那种”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的悸动多年后可能还会记忆犹新。但是当同一个人第一百次说爱你的时候,你或许早就练就了习惯成自然的本领。情话再动听,久了还是会腻。
同理,时间可以让本身就缺乏用户粘性的互联网流量市场迅速迭代,用户发现了一个比你更有意思,更能激发好奇心的主播他就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多商家急于在流量变现的市场上分一杯羹,产生了一种抓一波红利就走的心态。
那么为什么在被流量网红们推着走的新消费时代,各类商家都想加速破圈,冲进直播带货的浪潮?流量变现到底该不该做,又该怎么做?下篇我们就来看看心理学在卖方市场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