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普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04/9404732.html说起抗生素,一般有三种态度。
第一种是激进型。
家庭药箱中常备阿莫西林和头孢,只要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就吃上一颗,理由是:
感冒了,吃点消炎药好得快。
然而问题是:
1.阿莫西林和头孢是抗生素而不是消炎药,抗生素只对特定的抗生素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有效;
2.普通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只有当感冒合并抗生素敏感菌感染时吃抗生素才有效;
3.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症状是很类似的,需要通过血常规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第二种是谈抗生素色变类型。
“医生,别给我家孩子开抗生素。”
为什么会有这种“谈抗生素色变’的情况呢?
这可能跟近年来我国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耐药情况有关,所谓的“超级细菌”、“耐药宝宝”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们对抗生素的过分抗拒。
第三种则是抱着“是药三分毒”想法的中庸型。
“医生,我不想吃抗生素,伤身体。”“不行,不吃容易拖成肺炎。”“好吧。”然后吃几天感觉好转了就偷偷停药。
以为用小剂量就可以减少药物对身体的损害,其实这反而是在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
用抗生素必须遵循医嘱,切勿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否则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水平,容易导致治疗失败、感染复发和细菌耐药。
令人又爱又恨的抗生素
事实上,抗生素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在没有抗生素之前的人类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普通的感冒肺炎都可能成为致命的绝症;
一场平常的小手术都可能直接将患者宣判死刑;
尤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威胁无数伤员生命的最大难题就是感染。
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无意之中发现了青霉素,并将其命名为「盘尼西林」。
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这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能使我们的身体免受各种细菌感染的伤害,挽救了很多重症感染患者的生命。
在众多谍战电影或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当中,很多情节设定都是围绕着盘尼西林的争夺保卫战。它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世人还将抗生素与原子弹、雷达并称为“二战三大发明”。
但同时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它存在一些副作用。
抗生素本身是没有诱导突变的作用的,细菌的数量或繁殖能力并不会因为抗生素被人为的放大。
在使用抗生素后,一些特定的抗生素敏感菌被消灭了,一些耐受该类抗生素的细菌却被“人为地”留了下来。
这些耐药菌株在自然界中的比例上升了,它们能够在细菌种间竞争中获取更多的营养物质以及空间等。
下一次再使用其他的抗生素对这些增殖后的细菌进行筛选。
经过几代、几十代、几百代之后,渐渐就会筛选出一系列具有强大耐药性的超级细菌,难以用药物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抗生素起到了筛选出「优秀的、天赋异禀的菌株」的作用。
从宏观来看,也可以说抗生素促使细菌进化成了超级细菌。
遗憾的是我们无法马上舍弃抗生素,没有抗生素,我们将对很多感染性的疾病束手无策。
而滥用抗生素又会破坏人体的菌群平衡,削弱人体的免疫力,因此目前认为临床上应该限制抗生素的使用。
但过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所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同时传统抗生素的研发也进入了瓶颈期,给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许多不安因素。
因此,开发抗生素替代品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
干细胞或许能成为替代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维持组织稳态和组织损伤修复中的重要角色,在治疗多种难治性疾病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随着对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不但了解到它的「抗炎」、「免疫调节」、「归巢效应」等生物学性质,还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其他特殊的生物学性质也有了新的认知,比如「抗氧化」和「抗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NTM),是肺部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它在环境中普遍存在,比如土壤、粉尘、公共浴室的淋浴头等普遍含有这种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对于免疫力正常的普通人群来说,非结核分枝杆菌其实很少致病。
但对免疫系统受损的个体,比如孕妇、老年人或患有疾病的人来说,NTM可通过呼吸道、胃肠道、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
感染NTM后的临床表现与结核病表现非常相似,常见咯血,引发包括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泡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其他慢性肺部疾病。
虽然NTM不具备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性,但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会将它们吸入肺部。仅在美国就有10万多人患有NTM肺病,而且患病比例还在上升。
现有治疗手段有限,常用的抗生素药物联用治疗通常需要坚持一年以上,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身体的负担较大,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亟需更高效的新型治疗方法。
去年(年)五月,一项来自美国的临床前研究发现人间充质干细胞对于非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和体外的感染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研究者首先在体外模型中检测了人间充质干细胞在24h内对于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的抗性,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于不同类型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活性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但抑制程度有所差异。
为进一步探究间充质干细胞在更长时间内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影响,并评估不同供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抗菌效果。研究者从12位成人身上采集间充质干细胞,并和三种非结核分枝杆菌共培养24h、48h、72h。
结果表明不同供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杀菌的效果差异非常明显,且对不同类型的分枝杆菌效果各不相同——从非常低的杀菌效果到接近%的效果,通过延长时间观察也表明抗菌效果是依赖间充质干细胞供体来源的。
这意味着选择最佳供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能达到更好的结果。
为了检测了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和体外抗菌疗效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建立起体内模型。
结果表明使用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侵染细菌后的疾病小鼠,能回补部分体重,有效减轻热分值和细菌负荷,证明了在体内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有效性。
主要研究者Bonfield博士说:
"它们是抗菌活性的动态仓库。它们具有独特的能力,通过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来应对感染,从而为宿主环境做出贡献,比传统药物更具有临床优势。”
由于此前曾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分泌产物能够增强抗生素的作用。
为了探究这一点,研究团队又评估了几种不同供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增强庆大霉素(抗生素的一种)抗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效力。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供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表现出可以增强抗生素的效力,但差异很大,效果较好的能达到70%-80%,并且这种增强能力对不同类型的分枝杆菌效果也不一样。
这表明在未来可以也许通过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以减轻抗生素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虽然我们知道距离间充质干细胞替代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已经看到了解决抗生素困境的希望曙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