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核肾结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染高5倍,致死率80网传波士顿大学实 [复制链接]

1#

最近,波士顿大学实验室的一项COVID-19研究发表后,引发了一场“混乱”。

BU的实验室这次的研究,据称是为了帮助对抗未来的流行病。

他们将omicron变种的刺突蛋白与年在华州发现的原始毒株结合在一起,对小鼠测试后发现,混合后的毒株对老鼠来说,比omicron更致命,但对比原始毒株来说,致命率更小。

仅感染BA.1omicron变体的老鼠都有轻症,全部存活

感染最原始毒株的老鼠,致命率达到%

感染omicron刺突蛋白+原始毒株结合体的老鼠出现重症,80%死亡

主导这项研究的,是波士顿大学的国家新兴传染病实验室。

图片来自nbcboston,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个实验室一直在研究omicron变体和原始菌株,他们想了解具有高传染性的omicron是否在各种可能性下,都不会导致严重疾病。

于是,他们将omicron的刺突蛋白,附着在了原始毒株上。

应用到老鼠身上后,他们发现这种新版本的融合毒株,杀死了80%受感染的老鼠,但低于原始菌株%的死亡率。

因此得出结论,omicron刺突蛋白本身,并不会导致病毒容易传播,而是其他蛋白质。

识别这些蛋白质,将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COVID。

图片来自NIAID-RML/AP,版权属于原作者

然而,当他们在bioRxiv上发布这项研究的预印本后,却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议。

不少媒体出版物的报道标题写道:

BU实验室创造了一种新“致命”COVID毒株,致死率高达80%。

FoxNews头条新闻标题:

波士顿大学研究人员声称在实验室中开发了新的、更致命的COVID菌株。

紧接着,参议员RogerMarshall和医学博士R-Kansas在推上表示,

这项研究必须立即停止!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AID)通过BU和生态健康联盟在人口稠密(波士顿)的地区赞助这项致命功能的病毒研究是不合理的!

图片来自nbcboston,版权属于原作者

随着争议越来越多,网上的讨论越来越激烈,

周一,BU大学忍无可忍发表了一项声明,指责媒体(特指每日邮报)通过虚假标题误导读者:

首先,这项研究不是功能获得性研究,这意味着它并没有让华盛顿州最先发现的原始毒株更加危险,事实上,这项研究降低了病毒复制的危险性。

研究是在实验室生物安全3级设施,生物安全柜以及密封房间内进行的。

图片来自nbcboston,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项研究得到了科学家和当地社区成员组成的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波士顿公共卫生委员会也批准了这项研究。

最终,这项研究将通过带来更好,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来帮助对抗未来的流行病,提供公共利益。

图片来自BU,版权属于原作者

但是,这项研究,却让资助BU实验室的NIAID措手不及。

发布的预印本似乎让NIAID感到意外,但上面却将NIAID列为这项研究的资助者之一。

NIAID官方回应称,波士顿大学团队没有事先明确表示他们会进行可能被误认为是功能获得性研究的实验。

不过,当研究人员从NIAID获得资助时,也不一定要让他们提前了解计划所做的所有事情。

重组新毒株Omi-S的综合致病性显著高于Omicron

研究人员在体外培养了ACE2/TMPRSS2/Caco-2细胞、VeroE6细胞(类似鼻内及其他易感染新冠病毒的细胞)和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肺泡2型上皮细胞(iAT2),分别用原始毒株WT、重组新毒株Omi-S、Omicron来感染这些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和空斑试验监测病毒传播。

原始毒株WT和重组新毒株Omi-S在ACE2/TMPRSS2/Caco-2细胞中快速传播,感染24小时后(hpi)分别产生89%和80%的感染细胞。相比之下,Omicron的复制速度较慢,24hpi时导致48%的细胞感染。在VeroE6细胞中也看到了类似的模式,在48hpi时,分别有60%和41%的细胞对原始毒株WT和重组新毒株Omi-S呈阳性,而Omicron细胞只有10%呈阳性。

在ACE2/TMPRSS2/Caco-2细胞中,重组新毒株Omi-S在12hpi和24hpi时产生的病毒滴度分别是Omicron的5.1倍和5.5倍。同样,在VeroE6细胞中,重组新毒株Omi-S的传染性病毒滴度在24和48hpi时分别比Omicron高17倍和11倍。重组新毒株Omi-S相对于Omicron更高的感染效率也体现在斑块大小上,原始毒株WT产生的斑块最大,而重组新毒株Omi-S斑块的大小是Omicron斑块的2倍。

iAT2细胞是肺远端的重要细胞群,是SARS-CoV-2感染的主要靶点之一。与从其他细胞系获得的结果一致,原始毒株WT产生了最高水平的传染性,而重组新毒株Omi-S在48hpi时产生的病毒滴度是Omicron的左右5倍。

S蛋白致病性中作用不大

为了检验重组新毒株Omi-S是否比Omicron表现出更高的体内感染能力,研究者在K18-hACE2小鼠中研究了重组新毒株Omi-S相对于原始毒株WT和Omicron的感染结果。小鼠(12-20周龄)鼻内接种Omicron不会导致显著体重下降,而接种原始毒株WT病毒后体重迅速下降,所有动物在感染后8天(dpi)体重下降超过20%。重要的是,80%感染重组新毒株Omi-S的动物9dpi时体重减少了20%以上。临床评分的评估(体重减轻、呼吸异常、外观异常、反应能力降低和行为改变)也揭示了类似的模式,感染omicron的小鼠几乎没有临床疾病的迹象,而感染原始毒株WT和重组新毒株Omi-S的小鼠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前者造成了更严重的疾病。

由于SARS-CoV-2在K18-hACE2小鼠中会导致致命性的感染,研究者比较了动物的存活率。与体重减轻和临床得分的结果一致,原始毒株WT和重组新毒株Omi-S分别导致了%(6/6)和80%(8/10)的死亡率。相比之下,所有受Omicron感染的动物都存活了下来。这些发现表明,S蛋白并不是Omicron在K18-hACE2小鼠的致病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一部分结果似乎表明:重组新毒株Omi-S变成了致死率80%的毒株!但由于使用这种小鼠本身就比较娇嫩,连早已被真实世界淘汰的原始毒株WT都打出了致死率%的战绩。实际上,原始毒株WT在国内流行阶段的致死率远远没有这么高。

同样检测小鼠的肺部可以发现,在感染原始毒株WT病毒的小鼠肺泡中检测到弥漫性免疫反应性。相比之下,重组新毒株Omi-S和Omicron感染只产生了肺泡的局部病灶,并且Omicron感染的病灶比重组新毒株Omi-S少,最显著的表型见于细支气管上皮。

重组新毒株Omi-S具有和Omicron相媲美的免疫逃逸能力

研究者使用两针疫苗接种者的血清中和上述三类毒株,所有血清中Omicron的中和率均较低,在最高测试浓度下,约80%的样品不能完全中和Omicron。值得注意的是,重组新毒株Omi-S表现出与Omicron相同的ND50值(比WA1低11.5倍),表明将OmicronS蛋白整合到原始毒株WT时,其免疫逃逸能力与Omicron相同。

总结

总的来说,这个研究是想说明Omicrons蛋白对毒性影响不大。这个重组毒株传染力和致死率都在原始毒株和Omicron之间,本来也就是2种病毒株的组合,这个结果也算是意料之中。但该病毒同时还有Omicron的免疫逃逸能力,算是加强版本的Omicron。似乎将免疫逃逸能力强、传染能力强的病毒和致死率高的病毒重组的确会的得到一些更变态的版本。

对病毒进行组装操作,其实很常见。世界顶尖病毒学家YoshihiroKawaoka最出名的是试图再次创造出导致年大流感的H1N1家族,也是有记录的最致命流感病毒,使用的方法正是“拆开病毒以重新组装它们”。尽管这一病毒再造非常危险,Kawaoka博士还是获得了年PopularMechanics杂志颁发的“突破性进展奖”。即使对他再造年流感病毒的抗议不绝于耳,Kawaoka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及其团队同样对年H1N1病毒做了基因操作。病毒学家只是通过这些方法更彻底的了解病毒,然而往往在伦理上有着巨大的挑战。

致命病毒真的会泄露吗

其实,一些专家的担心不无道理。

关于病毒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在后疫情时代成为敏感问题。

病毒实验室最高等级是四级,意味着最高防护研究,处理危险或高度未知的病原体,且该病原体至今仍无任何已知的疫苗或治疗方式。

按照规定,所有在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的实验人员,都需要强制性地穿戴独立供氧的正压全身防护服。

所有出入口都应该为气密室,以电脑上锁防止同一时间打开两个门,配备真空室和紫外线光室。

所有的废气废水排放,都应该以专门消毒程序进行无害化处理。

然而,作为一个储存了天花、结核、炭疽病、埃博拉、鼠疫等多种病原体的生物实验室…...德特里克堡却出现过非常严重的病毒泄露事故。

年,美国疾控中心新发现研究所内出现瓶未列入实验室数据库的危险病原体和毒素。

年,研究所因冰库闸门腐蚀,将微生物学家反锁冰库近一个小时。

年,多名研究人员被暴露于“伯克氏菌”之中。

年,研究人员在研究“委内瑞拉马脑炎”时,离心机爆裂,病毒泄露。

此外,从年起,德特里克堡的内部、外部地下室,都被具有高度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三氯乙烯TCE以及四氯乙烯PCE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三氯乙烯作为一种优良溶剂,曾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五金行业的清洗工艺中……就连这些民间工业,只要经过足够处理,就能够降低其危害至对人体不影响的水平。

年,德特里克堡B区被列入美国一级严重土壤污染场所清单。

年5月,在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附近购买了92英亩的开发商,将其告上法庭。

因为在开发商检测他购买的土地时,发现其三滤乙烯含量高达正常标准的42倍!

这样的化学泄露,自然也对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

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德特里克堡附近的居民进行采访。

而他们纷纷表示:我们的后院有一个“连环杀手”,基地内的有毒化学物质至今仍在往地下渗漏。

(附近居民请愿关闭德特里克堡)

科学是把双刃剑,有可能救人,也有可能害人。希望这些研发病毒的生物学家们,走点心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