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核肾结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三寸金莲到高跟鞋,本质上有区别吗 [复制链接]

1#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有缠足这一陋习。一般认为缠足的习俗兴起于南宋,自那时起,女性从四、五岁起,就要开始裹脚,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才能将裹足布解开。

到了明清时期,裹足之风登峰造极,人们对“三寸金莲”的小脚极为推崇,并且出现了不少专门形容女子小脚之美的词语,比如“玉笋”、“新月”、“菱角”等等。

即使在没有裹脚传统的满族女性中,女性也被要求穿上脚弓下部加高的马蹄底鞋和花盆底鞋。

满族妇女在穿旗装时,常常配上这两种高跟鞋,她们不仅走起路来显得身姿绰约、轻盈娴雅,而且走路时鞋底着地的声音,节奏感十分强,让男人浮想联翩。看过《甄嬛传》的朋友应该印象很深。

清代嫔妃的花盆底鞋

虽然民国时期废除了裹足陋习,但是不少人仍然十分欣赏“三寸金莲”,即使很多学贯中西的名人也不例外。比如民国奇人辜鸿铭就特别喜爱小脚,他甚至说“小脚之美,美在其臭”;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在小说《京华烟云》中,就对女人的小脚大加赞美,并用大量笔墨进行描写。

显然,缠足是那个时代女性的不幸。因为要裹得一双三寸金莲的畸形小脚,女性从小就要遭受巨大的痛苦,人们常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裹脚布给女性带来的痛苦磬竹难书。作家冯骥才在《三寸金莲》中,对此有详细描述。

缠足女性变形的脚

缠足作为一种古代的畸形时尚,已经彻底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现代的女性,就真的从这种陋习中解放出来了吗?

如今,高跟鞋几乎是时尚的代名词。每个年轻女性的鞋柜里,一定有几双漂亮的高跟鞋。

高跟鞋起源于17世纪,据说最初是因为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个子太矮,便让工匠给他做了一双高跟鞋,以显示他的威严。

到了后来,世人竞相效仿,高跟鞋逐渐演变为女性所情有独钟的鞋子,发展到现在,高跟鞋的根越来越高、越来越细。

高跟鞋的魅力,对于男性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女性穿着高跟鞋时,步伐更小,腰椎向前突出,胯部的旋转加大,使她们看起来更加有女人味。

穿上了高跟鞋的女子,身材显得更加修长和曼妙,体态更加婀娜多姿,尤其是走起路来,腰部和臀部左右摇摆,让男性荷尔蒙分泌顿时增多。

所以,高跟鞋总是与“性感”联系在一起。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穿上高跟鞋的女性,男性会更加主动地搭讪与帮忙。很多色情杂志的封面女郎,一般也是穿着高跟鞋。

以性感著称的女神玛丽莲·梦露曾说:“我不知道谁最先发明了高跟鞋,但是所有女人都应该感谢它,高跟鞋对我的事业有极大的帮助。”

然而,从健康的角度来看,高跟鞋十分不利于身体的健康。由于穿高跟鞋时,重量会集中在脚前掌的第1至第3块跖骨处,而且脚趾会受到鞋尖的挤压,膝关节的负荷加大。研究表明,穿过高高跟鞋的女性,膝关节负重压力是常人的3倍,穿高跟鞋下楼时,膝关节承受的压力为正常人的7到9倍。

这样,长期穿高跟鞋,不仅会对脚趾造成压迫,引起脚踝变形或扭伤,而且还会造成膝关节炎、腰椎损伤等等病症。

高跟鞋中,对健康影响相对较小的坡跟鞋一度流行,但最终还是被漏斗形塔状细高跟鞋所替代。

因此,从健康的角度来看,从“三寸金莲”到高跟鞋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中国的女性,在扔掉了又长又臭的裹脚布后,又换成了影响健康的高跟鞋。走路的姿势不再是步履维艰,但是身体仍然在经受折磨。

在传统的父权制社会,古代西方对女性的审美与东方差别也不大。在男性话语权的主导下,女性尽管生理上十分痛苦,但是还是不得不顺应男人的要求,改造自己的身体,以迎合男性的审美观。

中国封建社会的女子地位低下,产生了缠足习俗,以限制女性的自由行动,女性在缠足问题上,没有丝毫的反抗权利。而西方社会中的传统男性,欣赏的女性也是足不出户的家庭主妇。直到年,西方社会上才允许妇女参加户外活动,比如网球、骑自行车等。到了20世纪,户外锻炼身体才被认为有利于妇女的健康。

这说明,不管是东方的“三寸金莲”,还是西方的高跟鞋,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区别,都是父权社会的产物。

在男性话语的主导下,女性只能处于身不由己的状态,以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男性欣赏的目光,从而赢得在男权社会中生存的一席之地。

从裹脚布到高跟鞋,乃至现在女性热衷的整容、隆胸、减肥,中西方女性的境遇都是一样的,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都是用来适应男性审美目光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